智能手机可能很快就会担负起监测心力衰竭患者的任务,显示出其在远程评估和早期预测失代偿方面的优势。 ![]()
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和FDA审查阶段的AliveCor智能手机系统是一种心电图(ECG)监测器。患者可使用一部智能手机和一种应用程序来记录符合临床质量标准的心电图,并由云计算服务器加以储存和处理,并由世界上任何地点的临床医生进行评估。这种设备可评估至少3种可用于心力衰竭监测的心脏参数:心律、心率和心率变异性。 对于心律,智能手机可检测出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J. Am. Coll. Cardiol. 2012;59:E726)。Albert博士再次引述了印度孟买一名男子的故事:他的智能手机记录到了无症状性缺血诱导性心律改变,美国俄克拉荷马城和洛杉矶市的临床医生注意到了这一心律失常并通知了这名男子,后者随即前往医院就诊。 Albert博士称,智能手机记录的心电图质量可媲美临床心电图仪采集的12导联心电图。而且有数据提示,日常心电图发现的心房颤动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置入式设备(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7;30:458-62)。“因此,它现在就已经比24 h动态心电监测更优秀了。” 第二项参数——心率,可能是心力衰竭的关键治疗目标。与心律一样,智能手机测定的心率与临床检测的心率同样准确,检出QRS的敏感性超过99%,达到了12导联心电图的标准。 第三项参数——心率变异性,或许可作为在病情进展为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之前明确需求的指导参数。 失代偿的发生需要经历一系列变化,从前负荷、自律适应性的增加开始,然后重量、症状逐渐加重并需要住院(Curr. Heart Fail. Rep. 2009;6:287-92)。“我们希望在前负荷、自律适应性增加阶段就能给予早期干预。”节律呼吸8分钟过程中的短期心率变异性,已被证实可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风险(Circulation 2003;107:565-70),而智能手机已能胜任监测这一指标的工作。 Albert博士指出,心脏周期中的事件发生时间也可能包含大量信息。这些事件可以通过心脏振动描记来检测,而胸壁振动可通过放置于胸骨前的加速计来检测(Chest 1991;100:991-3),而且可以与心电图数据相结合,从而得出Tei指数——心脏性能的一种综合性指标(J. Cardiol. 1995;26:135-6)。尽管这些必要的数据可以通过精密的实验室检查来获取(J. Med. Biol. Engineer 2012;32:103-10),但也可通过放在胸前的智能手机来获得。“我们可以记录等容收缩时间、等容舒张时间和射血时间,并且不仅记录心率、心律和变异性,如今还能获得反映前负荷状态的改良Tei指数。” 一名与会者指出:“听起来不错。但是我们知道,即使是临床设备也需要很多人工操作,其测量准确性尚且不容易确定。而在智能手机这样的平台上,恐怕会有更多准确性和人工操作上的问题。”Albert博士承认这一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已经取得了以前被认为不可思议的成就……我能告诉你的是,我们确实能检测这些指标;我无法告诉你的是,它们将会具有多大的价值”。 另一名与会者则表达了对海量信息的担忧。“我很担心医生们如何能够处理智能手机收集的如此之多的信息。对于精力有限的医生而言,面对面诊治患者和远程监控患者,究竟孰轻孰重?有朝一日会不会在医生和护士之外产生一个新的医务人员群体,专门负责分析这些信息呢?”Albert博士答复称,风投家Vinod Khosla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减少医生数量而增加自动化程度。“我倒不认为医生们会因此失业,但我相信智能手机采集的海量健康信息对于所有医生而言都会越来越重要。” Albert博士报告称自己是AliveCor的指导委员会成员、全日制员工及股东。
(责任编辑:娘娘)
|